歐盟每年產生2500萬噸塑料垃圾,但回收的僅有1/10,大量動物誤食或被塑料制品纏繞致死。為了解決塑料問題,歐盟議會近日通過法案,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禁止使用范圍涵蓋一次性餐具、食物袋、吸管、塑料包裝盒、飲料杯,甚至包括一部分是塑料的棉簽等10類塑料制品。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在限制使用塑料包裝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但環境中的塑料還是越來越多。“塑料回收率低,主要是由于其回收成本高、效率低和不方便。”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杜歡政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杜歡政說,一次性塑料包裝盒等包裝物又輕又薄,消耗總量過于龐大,回收作為“逆向物流”,一點點收集,難度很大。比如有企業準備建一個30萬噸的廢塑料循環利用項目,這就要求該企業每年都能獲得30萬噸的各種廢塑料。這對當前我國的回收體系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只有在大規模、大批量回收的基礎上,才能做工業化、產業化的處理和再利用。”因此,對于一次性塑料制品,要么是“丟棄”,要么是“一把火燒之”。
我國“限塑令”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杜歡政說,這規定是為了提高塑料回收的利益。
數據顯示,現在全球生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中,僅10%能被回收利用,12%被焚燒,超過70%的塑料被直接丟棄在土壤、空氣和海洋中。如不進行遏制的話,到2025年,海洋里每3噸魚就有1噸塑料;到2050年,塑料重量將超過魚。
當前非常流行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否解決塑料污染問題?2014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把PLA(可降解塑料聚乳酸)材質的塑料袋埋在模擬自然土壤中,12個月后,其質量僅損失0.23%,幾乎沒有降解;2017年德國邁洛伊特大學開展400天的試驗,把各種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工業化堆肥實現可降解,但在海水和淡水里,最后PLA只有約0.5%的質量損失。“工業化堆肥條件通常要求溫度在50—60攝氏度,還需要一定的濕度、菌群和耗氧量等。”深圳零廢棄聯盟理事長毛達博士說,這些條件并不是任何自然環境都能達到的。
要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杜歡政認為,要堅持“減量”“循環”和“替代”的原則。塑料制品的出現是為了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人有懶惰的本性,但我們必須改變‘極致方便’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不要懶到底”。比如買菜用可以重復使用的布袋而不是一次性的塑料袋,喝水不用塑料吸管而是直接用杯子來喝等。“人是生活在環境中的,生活應該是‘適度方便’,如果為了方便過度破壞環境,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人們自己。